如何應對禽傳染性支氣管炎日益嚴峻的挑戰
發布時間:
2019-12-20 00:00
作者:
禽傳染性支氣管炎(IB)是由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該病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嚴重危害世界養禽業的重大傳染病之一。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可感染所有日齡的雞,主要感染呼吸道上皮細胞和消化道相關組織以及其它組織如腎、輸卵管和睪丸等,導致雞只生長遲緩、發病死亡。肉雞感染后,其飼料報酬降低、品質下降。此外,蛋雛雞感染還會造成生殖系統永久非可逆損傷,表現為無產蛋高峰、產蛋數量與質量下降,出現“水袋雞”、“假母雞”;產蛋雞感染IB后,會引起生產性能的下降,蛋清變得稀薄如水??傮w來看,IB造成的生產效益的下降較死亡損失更大。自1937年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在美國被首次分離以來,該病的傳播給世界養禽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中國首例IB在1972年出現于廣東省。采用弱毒疫苗和滅活疫苗聯合免疫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其對養禽業造成的經濟損失。
一、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
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為有囊膜、不分節段的單股正鏈RNA病毒,屬于冠狀病毒科γ冠狀病毒屬。IBV基因組容易發生點突變、缺失、插入及毒株間的同源重組,導致基因變異株不斷被分離。此外,IBV血清型眾多,全世界報道的已有30多種。隨著IBV的持續變異,新的血清型也不斷涌現。
二、IBV流行病學研究
IBV血清型、基因型眾多,流行范圍廣,持續的流行病學監控對IB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南北方飼養品種和飼養模式都不一樣,因此IBV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區的流行特點也不同。4/91型毒株在我國也廣泛存在,該基因型毒株的分離比例處于較為穩定的狀態,但易與其他毒株發生重組,因此,4/91型毒株活疫苗應斟酌后使用。
三、臨床分型
IBV臨床分型主要是依據IBV感染雞群后 ,不同毒株導致靶器官的臨床癥狀來劃分的。1931年Schalk等首次報道了呼吸道型IB,臨床表現主要以張口呼吸、咳嗽、氣管啰音等呼吸道癥狀為特征;1995年從中國膠東地區發現1株IBV變異株主要侵害后備母雞的輸卵管,從而導致產蛋障礙綜合征;Wintefield 等于1962年首次發現了腎型IBV,典型癥狀是腎腫大、蒼白、腎小管和輸尿管充滿尿酸鹽。1986年 Elhouadfi 等在摩洛哥首次分離到嗜腸型IBV,該毒株臨床上易造成腸道損傷;1995 年以來在我國江蘇、山東等地先后出現了一種以腺胃腫脹、潰瘍為特征的IBV,臨床表現雞群生長緩慢、消瘦和腹瀉,主要病變為腺胃壁極度增厚、腺胃腫脹、乳頭出血和潰瘍,并伴有膿性分泌物;1991 年在英國發現了一種IB變異型(4/91或793/B)毒株,該毒株會引起深層肌肉壞死,導致蛋用種雞死亡率升高,剖檢表現為氣管炎癥、腎腫脹、胸肌蒼白,嚴重的出血、水腫等病變。學者們根據不同的臨床癥狀將 IBV 主要分為:呼吸道型、生殖障礙型、腎型、嗜腸型、腺胃型。
四、臨床癥狀分析
根據臨床多年的經驗發現,雞傳染性支氣管炎不同毒株在不同日齡雞只中的流行情況不同。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冬季為甚。雞群密度大、天氣突變、通風不良、維生素及礦物質缺乏、飼料供應不足等均可促使本病發生。通常情況下雛雞發病率是最高的,因此,IB的1日齡免疫是尤為重要的。
呼吸型傳染性支氣管炎主要發生在50日齡以內的雞群,患呼吸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的雞群基本上無明顯的前期癥狀,常常突然發病,出現一過性的呼吸道癥狀,隨后病雞表現為伸頸張口呼吸,咳嗽、有氣管啰音、打噴嚏、流鼻水,雞嗜睡。
腎型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在各個日齡雞群中均有發生,但是15~50日齡發病的雞群居多,育成雞也時有發生。病雞表現為羽毛松亂,采食量下降,神情呆滯,腹瀉,排出灰白色稀便,發病后期共濟失調,脫水,衰竭死亡。
如果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感染了30日齡內的雛雞,將會對未來輸卵管的發育造成永久性損害,使蛋雞喪失產蛋能力,成為“假母雞”,雞群則沒有產蛋高峰。此病變又稱為生殖型傳染性支氣管炎。
雞群產蛋期感染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后,一般死亡率較低,臨床主要表現為產蛋率下降,并產軟殼蛋、畸形蛋或蛋殼粗糙,其他沒有明顯的病理變化。
同時,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對于肉雞來說造成的損失也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冬季,雞群表現出明顯的伸頸張口呼吸,死亡后剖檢可見支氣管內有干酪樣物堵塞。不過,這樣的癥狀一般認為是先感染了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后又感染了H9病毒、新城疫以及其他一些季節性的疾病,如雞毒霉形體感染等繼發性的感染。
五、剖檢變化
呼吸型傳染性支氣管炎主要病變是在氣管、 支氣管和鼻腔內有漿液性或干酪樣滲出物, 在氣管的下部與支氣管連接處或兩側支氣管中有黃白色干酪樣或黏液性栓子,其他器官無明顯的病理變化。
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主要病變是腎臟腫大、凸起、蒼白,腎的前葉似花生豆樣。腎小管和輸尿管內充滿尿酸鹽結晶,腎臟呈斑駁狀外觀,并伴有腸炎的癥狀,其他臟器無明顯的病理變化。
曾感染過呼吸型、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后的雛雞,病愈后可見左側輸卵管出現漿液性小囊腫。到產蛋階段,母雞可見卵泡變形破裂,腹腔有卵黃樣物質;或見輸卵管發育不良, 正常蛋雞的輸卵管可達50~60厘米,而因傳染性支氣管炎造成損傷的雞輸卵管只有10厘米左右,嚴重的細小而閉塞;或見卵泡雖然發育正常,但輸卵管會形成大小不等的漿液性囊腫,內有透明液體。輸卵管壁變薄不能產蛋。
六、IBV檢測技術
IBV臨床癥狀與多種呼吸道疾病相似,臨床中常與新城疫病毒等混合感染,IB的確診需依靠實驗室檢測技術,其診斷方法主要包括病毒的分離與鑒定、血清學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方法。
病毒的分離主要為雞胚傳代,通過檢查尿囊液是否對紅細胞有凝集性,判斷有無流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的污染,同時做侏儒胚實驗和NDV干擾實驗來鑒定樣品中是否含IBV病毒。
血清學方法主要為ELISA檢測方法。ELISA檢測方法簡便快速且敏感性好而被廣泛應用于IBV的抗原抗體檢測,OIE也將其確定為標準方法。
分子生物學技術包括RT-PCR、RT-LAMP以及qRT-PCR等。RT-PCR的方法一般是根據IBV某基因的保守區域設計引物,檢驗能否逆轉錄擴增出目的基因,判別是否含有IB病毒,是一種較為常用的方法,該方法可快速鑒定尿囊液甚至是組織中Mass基因型毒株。
七、IBV 疫苗開發
IBV減毒活疫苗能刺激機體產生良好的黏膜免疫、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在IB的防控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臨床上獲得了廣泛應用。減毒活疫苗適用于群體免疫,常用于種雞和蛋雞的首免以及肉雞的免疫,具有使用方便、生產成本低等特點。目前國內常用活疫苗有H120、H52、Ma5、M41、28/86、W93等 Mass血清型以及LDT3-A株減毒活疫苗和4/91型疫苗。H120和H52是我國引進的荷蘭株疫苗,對我國流行的多數血清型IBV有較好的免疫效果,因此成為國內使用最廣的兩種疫苗。H120常與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制成二聯苗用于初生雛雞,不同品種均可使用。H52毒力較H120強,只適用于接種1月齡以上的雞,專供后備蛋雞和種雞的加強免疫接種,也常與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制成二聯苗。H120株毒力弱,可用于1日齡雛雞噴霧免疫。
IB滅活疫苗是由完整的IBV顆粒經理化方法滅活后制備的疫苗,安全性好且易于保存,主要在種雞、蛋雞開產時使用。滅活疫苗單獨使用不能提供良好的免疫保護能力,因此常用在活疫苗之后用來加強免疫。IBV往往與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等組成多聯滅活苗。
此外,研究者也嘗試加入不同佐劑來提高 IBV疫苗免疫效力。黃芪多糖由黃芪中提取,可作為免疫促進劑或調節劑。國內學者嘗試將黃芪多糖作為DNA疫苗的佐劑,結果表明使用黃芪多糖作為佐劑可劑量依賴性提高IBV特異性抗體滴度。
八、IBV免疫程序研究
目前國內對IB的防控除采取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外,主要通過疫苗免疫接種來預防和控制該病,但不合理的免疫程序導致免疫失敗的情況時有發生。目前,為有效防治IBV的發生,國內多將弱毒疫苗滴鼻和滅活疫苗注射結合起來使用。如選擇安全、高效的疫苗常見的弱毒苗有H120和H52,H120毒力弱用于雛雞的首次免疫;H52毒力較強,用于2月齡以上雞第二次免疫;兩種苗均可噴霧、點眼、滴鼻、飲水,H120免疫期約2個月,H52免疫期可達6個月。同時為了減少在產蛋期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暴發,在種雞和蛋雞開產前,接種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油乳劑滅活苗可使整個產蛋期都獲得抗體保護,同時要在產蛋期每間隔8–10周適當做好傳染性支氣管炎活疫苗的飲水或者噴霧免疫。
對于肉雞而言,一個飼養周期要做1~2次傳染性支氣管炎活疫苗的免疫,首先是提倡早期免疫,建議從孵化場就開始進行免疫,第二次免疫一般放在7~10日齡;對于疾病威脅比較嚴重的地區,可以進行第三次免疫。
此外,要確定免疫次數,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對于免疫次數,臨床需要根據雞的不同品種以及不同地區傳染性支氣管炎感染的壓力來制定免疫程序。對于商品蛋雞來說,根據當時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發病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使用活疫苗時要注意疫苗在常溫壞境中毒力下降快,疫苗稀釋后必須在30min內滴完?;钜呙缑庖咦詈貌捎玫伪腔螯c眼的免疫方法,有利于局部抗體的產生,增加滅活疫苗使用量可提高免疫保護效果。建議蛋雞免疫程序如下:
九、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綜合防治
采取科學飼養與衛生防控和疫苗免疫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是目前預防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有效手段。
1、科學飼養與衛生防控
由于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給集約化養雞場造成巨大損失的呼吸道傳染病。目前比較有效的預防方法,還是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空舍期和飼養期雞舍的消毒工作,合理控制溫度、濕度、通風等環境條件,減少雞群的應激危害。雞群感染該病后易帶毒且排毒期較長,因此,平時應加強飼養管理,控制好雞舍內的溫度、濕度、通風等環境條件,調整好飼養密度,盡量減少雞群應激;科學配制飼料,合理補給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做好飼養期內雞場消毒和帶雞消毒工作。
2、疫苗免疫
在生產實踐中最有效的控制IB的措施仍是疫苗免疫。目前常用的IBV疫苗主要是弱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弱毒活疫苗能夠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產生較好的免疫保護,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的優點。其中,H120、H52疫苗株主要針對呼吸道型支氣管炎的預防,對某些腎型IB也有一定的交叉保護,對大多數血清型的IBV毒株都有較高的免疫效價,是國內使用廣泛的2個疫苗株。
3、發病后的防控措施
傳染性支氣管炎為病毒性疾病,發生后無特效藥物治療。對發病雞群注意保暖、通風換氣、帶雞消毒、適當增加多維用量、適度使用抗生素控制繼發感染等可有效減少發病雞死亡。
雞群發生IBV感染后國外往往不進行治療,但是,因為中藥能夠調節、促進機體的免疫功能,具有非特異性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殘毒較低或無殘毒,不易產生抗藥性,且中藥治療成本較低,臨床治療效果較好,用山西瑞象的瑞沃喉潤寶(麻杏石甘口服液)+吉米星(10%替米考星溶液),對自然發生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病雞進行治療,治療5d后雞群病情能得到有效控制。
在我國,中藥被廣泛地應用于雞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此外,國內也常將中藥治療結合常規西醫治療以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可以有效減少養雞業的損失。
十、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帶來的其它危害
2019 年 1-9 月份禽源病毒檢出情況:
(1)滑液囊支原體(MS)檢出率最高,可達到 38.0%;敗血支原體(MG),的檢出率排在第二位,檢出率可達 37.0%;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的檢出率排在第三位,檢出率可達33.4%;檢出率第四的為禽傳染性法氏囊(IBD),檢出率為 23.5%;FAdV-Ⅰ的檢出率為 22.5%,排在第五位,提示家禽病毒病中應重點關注這五種病毒;
(2)水禽源病毒中,鴨圓環病毒(DucV)的檢出率最高,可達 53.8%;其次為小鵝瘟病毒(GPV),檢出率可達 30.5%;鴨病毒性肝炎Ⅲ型(DHV-Ⅲ)的檢出率排在第三位,檢出率為 18.9%。
(3)常見病毒病 AIV-H9 的檢出率為 13.1%,提示 AIV-H9 的防控也不容忽視。
從以上為某檢測中心提供的數據可以看出,目前,家禽疾病里以支原體、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禽腺病毒的發病檢出率為最高。目前大多數家禽飼養場基本都在使用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和禽腺病毒疫苗,但為什么這兩個疾病的發病始終居高不下呢?而且現在有人說了禽腺病毒的疫苗不好使了,也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把這兩個疫病的發病歸屬于病毒又變異了,等等。但很少有人關注過這兩個疾病發生的相關性問題,以及在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防控措施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禽腺病毒并不是一個新發現的病毒,是20世紀70年代就發現的一個病毒,甚至可以說是雞群中常在的一個病毒,一直未給養禽業造成太大的損失,所以過去很少有人關注太多的過它,但在雞群中可以經常檢出。大約在十年前由于所謂的“安卡拉病”的高發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但這時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給家禽飼養場造成的損失也同時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但我們很少有人關注過這兩個病之間有什么聯系。
通過我在田間的觀察發現,其實是養殖場在防控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方面首先出了問題,由于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發生而激發出了禽腺病毒的致病性,因此說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才是罪魁禍首,只要我們做好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防控,禽腺病毒病就迎刃而解。
但為什么這些年在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方面出了問題呢,這與我們在防控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方面長期依賴雞新城疫+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二聯苗有關。其實,要想防控好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必須要在雛雞出殼后或在1日齡使用H120單苗進行免疫,在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防控方面,早期的占位免疫和細胞免疫是非常重要的。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在雞疫病發生方面可以說是萬病之源,雞一旦感染IBV,就打開了其它疫病進入的大門,現在的MG、MS的高發都與IB的高發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因此,我們一定要關注IB的早期免疫。
十一、結語
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血清型眾多、流行時間長,其不同基因型毒株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新的變異株不斷出現,為該病的防控帶來了嚴峻挑戰,對該病的防控將是一場持久戰。加強流行病學監測、了解病毒流行規律是控制該病的基礎。在加強生物安全措施的前提下,采用科學的免疫程序可以有效控制傳染性支氣管炎的流行,減少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