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媽媽關愛行動-------豬場降低“非瘟”感染的“九建立”“四減少”
發布時間:
2019-07-30 00:00
作者:
田偉普
1、消滅傳染源;2、切斷傳播途徑;3、保護易感動物。在控制非洲豬瘟疫病當前尚未疫苗使用,我們能做的是建立豬場生物安全體系,落實生物安全制度,嚴格執行生物安全要求細則,來切斷非瘟病毒的傳播途徑及殺死外源病毒,阻止非洲豬瘟的入場。
1、建立場外會客室
豬場是擁有上線行業(如飼料、藥物等)和下線行業(屠宰場等)的,豬場不可能自己閉門造車。賣豬人員、供應商、保險公司人員等只能在會客室完成協商。會客室建立在豬場所在地的鄉鎮上,遠離豬場。

2、建立場內生物安全執行情況檢測小組
針對當前的場內生物安全措施,專人隨時檢查執行情況,進行查漏補缺。
3、建立場內人員生物安全細則培訓
定期針對場內員工進行非洲豬瘟疫病防控及生物安全相關培訓,提升員工的生物安全意識和其相關細則的執行力度。
4、建立人員入場場制度和場外隔離室
規模豬場的辦公樓(隔離區)、生活區、生產區之間分別設有洗澡消毒間,將豬場辦公區(隔離區)、生活區和生產區分開,并在每個洗澡間設立污區和凈區,污區和凈區設立明顯標識或物體遮擋(標識或物體遮擋以內通向生產區為凈區,以外為污區),兩區分別裝置紫外線、臭氧式消毒設備,凈區通往生活區或生產區,進入生產區的消毒間外設有踏腳池,踏腳池上方設置噴霧消毒設備(洗澡間提供供暖設備,提高人員進、出洗澡的可操作性)。隔離區48小時才能進入生活區,生活區隔離24小時,洗澡消毒更衣后才可進去生產區。嚴禁隔離區的衣服進入生活區,生活區的衣服進入生產區。

5、建立物品入場制度

建立場外門衛紫外線和臭氧間,對進場物、工具消毒,物包括日常生活用品、藥物、小件生產線維修配件(大件需通過人員操作消毒,消毒以物體表面打濕為準,并在陽光下暴曬);工具也是高風險的東西。
6、建立場外消毒站和中轉站
場外的買豬車輛:建立場外豬群中轉站和場外消毒點(離場區2km以上),買豬車輛嚴禁在廠區周邊停留,買豬車進入中轉站前清洗消毒,干燥20分鐘以上方可進入中轉站。

原料車輛需在場外消毒點對車表面、駕駛室、駕駛員、輪胎消毒后,干燥20分鐘以上;場內轉豬場每次轉豬前后都應進行清洗消毒后備用。

7、建立場內分區生產
豬場分區段管理,豬場各生產區段界線要有明顯的標志,最好使用物理性隔墻隔離,明確劃分各崗位員工的崗位職責(嚴禁員工相互竄舍,集體活動后消毒點集中消毒)。轉群通道改為密閉式通道。
8、建立場內飲水消毒程序
豬場建立備用蓄水池,使用水首先儲存在蓄水池中使用2%~3%氯制劑消毒備用。
9、建立場內飼料制粒車間
嚴禁從疫區(發病場處理)采購飼料或原料;對采購的飼料和原料可采樣檢測來排除污染飼料或原料(少用或不用肉骨粉、血漿蛋白等動物性原料);顆粒料在制粒時溫度85℃20分鐘。
減少場內與場外的任何接觸性活動:
1、減少賣、淘豬只次數(做好豬只每月出售計劃,集中出售);
2、減少物料的購買次數(做好每月物、料使用計劃,集中采購);
3、減少職工進出次場數;
4、減少(甚至杜絕)訪客人員進場次數等。
結語
消毒是生物安全措施中的重要措施,選擇有效的消毒劑、使用最佳的消毒濃度、清潔掉消毒物上的有機物、保證在消毒物上作用時間、再配合合理消毒制度及程序等,就可有效降低非瘟感染豬群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