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豬瘟——認識和防控非洲豬瘟
發布時間:
2018-10-25 00:00
作者:
亢文華
專家簡介:
亢文華,農業部獸醫診斷中心研究員。長期從事教學與獸醫臨床診斷。 承擔《動物傳染病學》 《禽病學》和《獸醫學》的本科生教學和實驗任務。主編《病原生物學》、《常見豬病及其診斷》、《常見禽病及其診斷》等著作3部,參編參譯著作8部。主持及參與科研項目12項。獲教育部科技成果獎勵證書2項。發表SCI收錄和中文文章33篇。
非洲豬瘟(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家豬、野豬(包括病豬、康復豬和隱性感染豬)和鈍緣軟蜱為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接觸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豬或非洲豬瘟病毒污染物(泔水、飼料、墊草、車輛等)傳播,消化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徑;也可經鈍緣軟蜱等媒介昆蟲叮咬傳播。家豬和歐亞野豬高度易感,無明顯的品種、日齡和性別差異。該病季節性不明顯。
非洲豬瘟病毒在有機物存在的情況下存活很長時間。在糞便中存在超過一周。在尸體腐敗的過程中,非洲豬瘟病毒在數周內仍然保持感染力。在未熟肉品、腌肉、泔水中存活3個月,在肉干和脂肪中可存在將近1年,在凍肉中可存活數年至數十年。
非洲豬瘟病毒在未經高溫處理的肉品中存活能力很強,未經高溫處理的泔水、煙熏肉、風干肉、腌肉、火腿等也是造成病毒跨區域傳播的重要因素。歷史上,多起跨境傳播的ASF 疫情與航空器、列車運載上述豬肉制品的處理不當、感染ASF野豬移動有關。
OIE《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家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潛伏期為15天。不同毒株致病性有所差異,強毒力毒株可導致豬在4-10天內100%死亡,中等毒力毒株造成的病死率一般為30%-50% ,低毒力毒株僅引起少量豬死亡。
1921年首次在非洲的肯尼亞發現,近距離接觸過野豬的家豬出現急性高熱并導致100%死亡而引起重視。1957年傳入歐洲,2007 年傳至格魯吉亞,并擴散到俄羅斯聯邦和東歐地區。2017年,向東長距離跨越式傳播至俄羅斯遠東地區伊爾庫茨克。自從傳入后,病毒就在俄羅斯的家豬和野豬群扎根蔓延。2011年,俄羅斯暴發的ASF疫情造成30萬頭家豬死亡或被撲殺,經濟損失約2.4億美元。2012年,俄羅斯11個地區發生66起家豬和野豬ASF疫情,約23萬多頭家豬被撲殺或銷毀。2013年,俄羅斯14個地區發188起家豬或野豬ASF疫情。根據2013年9月俄羅斯農業部統計資料,自ASF傳入俄羅斯以來,俄羅斯因ASF的直接經濟損失已超20億盧布,間接經濟損失達200-300億盧布。據預測在美國,如果ASF傳入,其對生豬產業、貿易的影響,以及后續用于凈化的費用,將達到45億美元。
由于感染豬不產生中和抗體,至今無有效的商品化疫苗面世。各個國家在發生非洲豬瘟時均采取撲殺措施。
自8月3日出現第一起非洲豬瘟病例以來,我國針對ASF的控制措施是建立快速臨床檢測、診斷確認,無害化處理感染動物和禁止感染區域豬只和豬相關產品運輸。
針對非洲豬瘟,嚴格制定和執行符合豬場實際情況的生物安全系統是防控之本,對人員流動,豬只流動,豬場運輸車輛,飼料,供應物資等要有嚴格的管理監督體系。建議豬場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堅決杜絕泔水豬。我國發生的19起疫情中,除連云港、河南的疫情外,都是泔水豬。
2 豬場人員杜絕食用豬場外豬肉制品。豬接觸到已經感染的生肉、煙熏肉、風干肉、腌肉、火腿等,都可以造成發病。
3 封場。停止豬場間各種交流,加強人員、車輛的進出消毒管控。近期不要引進豬,包括國外引種。不引進精液。
4 不使用含有血粉和豬血蛋白粉的飼料,特別是乳豬料。
5 嚴格消毒,豬場內外環境每周兩次有機溶劑類消毒劑消毒。
由于非洲豬瘟病毒有囊膜,對脂溶劑敏感,因此有效的消毒劑包括:洗滌劑、10%的苯、3%的鄰苯基苯酚(30分鐘)、0.8%燒堿(30分鐘)、次氯酸(30分鐘)、戊二醛、碘消毒劑。堿類(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等)、氯化物和酚化合物適用于建筑物、木質結構、水泥表面、車輛和相關設施設備消毒。酒精和碘化物適用于人員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