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是如何來到中國的?為什么被定為II級疫情?
發布時間:
2018-08-07 00:00
作者:
轉自獸藥資訊
豬的“噩夢瘟疫”
非洲豬瘟,顧名思義,是人們最早在非洲發現的一種危害養豬業的烈性傳染病。它于1921年首次出現于非洲的肯尼亞[1]。這種病由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可通過航班或港口廢棄物、豬肉及其制品、野豬攜帶病毒和軟蜱攜帶病毒等方式傳播[2]。
非洲豬瘟病毒的“真身”(電鏡照片) 圖片來源:Wikipedia
非洲豬瘟病毒自然感染的潛伏期一般為 4-19天。急性感染的豬多表現為食欲減退,高溫(達40-42℃),擠成一團,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皮膚發紺和出血,偶爾會出現嘔吐和腹瀉。病毒主要在網狀內皮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中復制,造成細胞凋亡,嚴重影響宿主的免疫系統[2-3]。臨床癥狀出現后 7-10天內發生死亡,死亡率可高達100%。
它是如何來到中國的?為什么被定為II級疫情?
非洲豬瘟原來僅存于非洲大陸,直到20世紀中葉侵入歐洲,隨后蔓延到南美和加勒比地區[4]。自2007 年以來,非洲豬瘟在全球多個國家發生、擴散、流行,特別是俄羅斯及其周邊地區。
2017年3月,俄羅斯遠東地區伊爾庫茨克州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疫情發生地距離我國僅為 1000km 左右[3]。因此,這次中國發現的非洲豬瘟,很可能從周邊臨國(如俄羅斯)傳入的(具體詳情參考官方后續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
非洲豬瘟病毒(ASFV)在歐洲的潛在傳播途徑
根據突發重大動物疫情的性質、危害程度、涉及范圍,一般將突發重大動物疫情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
II級疫情的標準以高致病性禽流感為例:全縣有3個以上鄉鎮發生疫情;或縣內有20個以上疫點或者5個以上10個以下行政村連片發生疫情。
因為非洲豬瘟是首次傳入我國,又具有傳播途經廣泛、對豬的致死率極高等特點,一旦疫情出現便難以控制,會對集約化養殖的豬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被認定為II級疫情。